王阳明一生历经坎坷,遭廷杖、下诏狱、贬龙场、功高被忌、被诬谋反,可谓受尽了命运的折磨,放在平常人那里,估计早就被郁闷死了,但是王阳明却在生活中一直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情绪,在龙场的时候,跟他去的随从都相继病倒,只有他自己安然无恙。
王阳明说,我来龙场两年,也被瘴毒侵害,但是我却安然无恙,这是因爲我始终保持了积极的情绪,乐观的心态,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悲悲切切,抑郁哀愁。王阳明正是通过他自己的智慧,在逆境中保持了快乐的心境,在毒瘴之地生存下来,而且还修身治学,德业兼进,最终在龙场悟道,创立心学。
【活在当下才能快乐】
王阳明曾说:「只存得此心常见在便是学,过去未来事,思之何益?徒放心耳」。只要常存养此心,就能经常觉察到心的存在,这就是做学问。已经过去的事,和那些还没到来的事,想它有什麽益处吗?这样胡思乱想,只能白白丢失清明的本心。
简单来说,就是活在当下的时刻,专注眼前的事情,不要胡思乱想。专注於当下的人,不对过去做无谓的得失计较,对於未来尚未发生的事情,也不做杞人忧天的担心,他们的心宁静而清明,所以他们是快乐的。
心理学家证明:如果一个人能够专注於某件事,身心就会处於一种十分和谐的安稳中,很容易引发一起超然舒缓的喜悦感。
【破除我执,才能快乐】
王阳明在龙场时,曾经打造一个石棺,原因就是因爲他在悟道的过程中,始终不能放下自我,放下生死。他发下大愿,我就当自己已经死了,还有什麽好怕的呢?他在石棺中静坐修身,潜心悟道,终天一天,了悟「格物致知」的道理。
人生最大的障碍是自己,如果不能破除我执,那人就很难获得真正的快乐。我们之所以觉得痛苦,是因爲我们的失败,所谓失败,就是事情没有像「我」想的那样发展运行,事情到最後,并没有获得「我」预期的结果,所以「我」就会痛苦。
所以,王阳明说,所谓的寻找快乐,就是一个不断放下自我的过程。真正的快乐,是忘我的,是一种与万物融爲一体,无拘无束,自由自在的境界。
【少一点欲求才快乐】
王阳明曾说:「吾辈用功,只求日减,不求日增。减得一分人慾,便是复得一分天理,何等轻快洒脱,何等简易!」功夫在减不在增,所谓减即去物慾之昏蔽;减尽人慾,便回复良知之本体了。
《道德经》里也讲:「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」,人不能有太多的欲望,要懂得适可而止。王阳明曾给学生举例,古代的张良、董仲舒、诸葛亮、韩愈等取得了卓越成就的人,无一不是淡泊名利之人,正是因爲他们的欲望少,所以才能把精力专注在事业上,最终才取得了过人的成就。
只有通过节制自己的欲望,才能减少心中的杂念,才能让心灵真正意义上沉静下来,让自己在慾海中脱身,做些有价值的事情,如此,才能获得真正的快乐。
人——
小的时候简单,长大了复杂;
穷的时候简单,富有了复杂;
落魄时候简单,得势了复杂;
看自己简单,看别人复杂;
君子简单,小人复杂。
世界其实很简单,
只是人心很复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