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漫画人》剧照。
由广电基金会与王小棣导演「民心工作室」,在1986年至1991年合制的电视节目《百工图》系列纪录片,翔实地纪录当时代各行各业劳动者面貌,可以说是台湾最早的职人纪实节目。
《百工图》系列中,不只有黄明川《采石为生的部族──石矿工人》,这种大众认知中较为熟悉的劳工阶层,高重黎《漫画人》里的漫画家,虽然可以称其为艺术家,其实也是一种劳工。相较於石矿工主要为住在东岸的原住民,《漫画人》里的漫画家,则几乎都是西岸、都市里、戴了眼镜的汉人。
高重黎是纪录片导演,也是影像创作者,拍摄此片期间他正好担任《星期漫画》周刊的主编。这本周刊是台湾本土漫画八○末九○初文艺复兴大爆发的关键刊物,影片中访谈对象几乎都是《星期漫画》的作者,比如麦仁杰、曾正忠、郑问、阿推、杰利小子、萧言中。
这些受访者很可能同时也都是高重黎负责「催稿」的漫画家,所以,面对主编的摄影机,这些漫画家们在镜头前似乎都特别诚实。
《漫画人》中访谈对象几乎都是《星期漫画》的作者。
漫画家,是艺术家同时也是劳动者
镜头前的漫画家,除了谈启蒙时期的读物、沉迷於漫画世界的记忆、才华被伯乐发现的契机,以及对於自己的手法与风格与美学的定位,也谈生产漫画的劳动面向──包括稿费多寡及计算方式、两份稿费中间空档需要另找工作的无奈、工作进度安排、如何承受赶稿压力、漫画家与编辑之间的关系,以及伴随漫画家工作型态而来的弹性自由、通宵赶稿、日夜颠倒、交际断裂等现象,深入记录漫画家职业的各种劳动面貌。
如此劳动条件,让漫画家的劳工身分得以从影片中浮现出来:艺术的背後是技艺与技术,必然牵涉工时、工资与产业结构。事实上,热爱漫画的读者必然能在线条里、网点中,发现漫画家手工的痕迹,这都是他们耗费无数心力与时间、技术密集的劳动证明。
《漫画人》让漫画家的劳工身份从影片中浮现。
在叙事与音画上的实验
如同黄明川一样,高重黎的《漫画人》也不满足於杂志《人间》的报导纪实形式。在以影片纪实的同时,高重黎也暗中尝试了叙事、音画上的艺术实验。
高重黎如今为人所知,同时令人屡屡惊诧的,主要是其实验电影作品。他动手改造甚至打造摄影机械、显影机制、投影装置,透过明暗、影像、声响、图像(包括手绘漫画)等不同媒材的创作,探讨政治、历史、与时间的议题。
《漫画人》虽然以纪录片最常见的「访谈」构成全片主体,但若仔细查看,其实内有不少玄机。
接近片尾才登场的漫画家敖幼祥,直言台湾漫画一方面长年惨遭国立编译馆的「漫画审查」,另一方面也谈「漫画家承受太多责任──政治的、道德的、教育的、市场的责任」。前者无疑是对国民党威权统治的政治批评,後者则有一种「为艺术而艺术」甚至「漫画安那其主义」的意味。
乍看是纪实性的访谈,其实《漫画人》中还隐藏了政治性。
全片最後一个镜头,是漫画家正在绘制一幅当时极受欢迎,各大报每日都刊登的「单格政治漫画」──大多为针砭时政、批判政治的讽刺漫画,此时若再回头看全片第一个镜头──挂在街头作为竞选海报的大幅政治漫画,则会发现透过片头片尾的政治漫画的相互呼应,高重黎使《漫画人》有了政治性,让影片不仅是纪实报导,更注入拍摄者的观点:政客如今懂得以漫画制作大尺寸政治宣传,那麽漫画家也可以坚守小尺寸单格的政治批判。
连环图与活动影像,《星期漫画》与台湾新电影
同时,高重黎也不愿意只让镜头规矩地待在习以为常的视角中,比如:在访谈片段之外,不时剪接进来的漫画作品镜头──穿插引述日本漫画作为示例时,摄影机进入单格内部、特写局部细节,甚至截取「跨页」的「跨格」镜头,打破既有的框格编排,重新构图;摄影机还在漫画纸面上移动,比如提到女性(主义)漫画家老琼的四格漫画《蔡田开门》时,摄影机沿着四格的「次序」与「时序」运动,似乎要让原本不动的画面动起来,结合空间(漫画格子)与时间(剪接、摄影机运动),让「连环图」变成「活动影像」,像是要使漫画框格转化为电影镜头。
漫画与电影之间的亲近性与辩证性油然而生,而台湾新电影和彼时爆炸的本土漫画之间也关系匪浅。
台湾新电影旗手导演之一杨德昌与漫画有深刻的关联性,他不但小时候沉迷漫画,也曾担任《星期漫画》周刊的监制(是主编高重黎的同事),其未完成的遗作《追风》亦是一部动画电影。
许多人不知道杨德昌与漫画有深刻的关联性,更曾担任《星期漫画》周刊的监制。
在《漫画人》里入镜的杨德昌说「小时候大人都跟他说,不准看电影、不准看漫画」,结果杨德昌长大之後却双重叛逆──既参与漫画工作,也拍了电影。除了杨德昌之外,麦仁杰与曾正忠都曾为侯孝贤的《尼罗河女儿》动过画笔;曾正忠还画了漫画版《阴间响马吹鼓吹》;电影导演虞戡平改编黄春明短篇小说《两个油漆匠》,其漫画版就是由廖文彬所绘。
文学与新电影的关系研究已然丰硕,新电影与摄影、剧场、前卫艺术的跨领域研究近年也方兴未艾,但是新电影和当时新潮的漫画(以及老派很久了的绘画)之间的关系还欠缺讨论,有待後人继续挖掘。
2022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(TIDF)
影展单元「时光台湾:1986—1991百工图系列」,精选15部《百工图》作品,藉此反射出当时台湾社会整体的情形,影展期间将於国家电影及视听文化中心一楼展映,线上购票请按此。
|延伸阅读|
- 时代的容貌:从百工图看台湾社会的意识型态转变
- 聆听她们的声音:TIDF「台湾切片──真实的呢喃:1990s以降的女性私电影」
➤ 订阅VERSE实体杂志请按此
➤ 单期购买请洽全国各大实体、网路书店
VERSE 深度探讨当代文化趋势,并提供关於音乐、阅读、电影、饮食的文化观点,对於当下发生事物提出系统性的诠释与回应。